李登輝依條友真係好屈…


  • 李登輝一生權謀潛伏多變 毀譽參半

    李登輝病逝,他一生對台灣功過毀譽參半。用「民主之父」頌揚他或許過譽,但他對台灣民主發展確實有一定貢獻。他一生潛伏多變,從早年加入台共,後來寄身國民黨,卻從內部裂解國民黨;曾力倡「躍馬新中原」、成立國統會,要和中共比肩逐鹿,最後變獨台或台獨,言行更像日本人,公開說釣魚台是日本領土,都反映他投機善變的性格,有人甚至以「李騙」形容他,其功過自然充滿爭議。

    獨派或不喜歡國民黨的人,推崇李是「台灣民主之父」或「台獨之父」,都屬過譽。台灣民主發展有客觀的內外推力,包括蔣經國開放黨禁、報禁,李躬逢其盛、借力使力。當年他力推萬年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確立台灣民主發展基石是一大貢獻;但他力圖切斷台灣和大陸法統血脈和歷史連繫,倡議台灣主體意識,和大陸相抗,爭議也很高。

    台獨的發源、理論建構和推動者有史明、彭明敏等前輩,李登輝只是利用總統光環暗中呼應,卸任後晚年才明目張膽宣揚台獨,如何稱是「台獨之父」?

    他擅長「潛伏」,從青年時秘密加入台共,後來進國民黨、瞞騙蔣經國,在美國力挺下倖得大位。重權謀、崇拜日本德川家康,和日本右翼作家司馬遼太郎等過從甚密,夢想中國分裂割據、倡「中國七塊論」等,加上身世、外表和其父李金龍天差地別;有人考證他叫岩里政男,是日本警察遺留台灣的種,很多人深信不疑。

    李登輝毀譽參半,任內六次修憲,把憲法當個人政治工具,傾向內閣制的憲制,被亂修成總統獨攬大權卻有權無責的「民選皇帝」,這是毀憲攬權,他卻妄稱是「寧靜革命」;凍省等更純為制約宋楚瑜,更屬權謀。

    為鞏固權力、對抗國民黨保守派,他藉「本土化」把地方黑道、財閥等勢力引入黨內和國會、地方議會,從此「黑金政治」盛行,迄今尾大不掉。台灣經濟曾躋身亞洲四小龍之首,傲視東亞,在他任內排斥幹練清廉的外省技術官僚,重政治、輕經濟下,台灣經濟走下坡,迄今難再創輝煌。

    其他如離間島內同胞感情,用「台灣人的悲哀」訴求,以「外省權貴」標籤打擊政敵,用省籍撕裂社會,傷痕迄今猶新。他和郝柏村的關係也從「肝膽相照」,後來「肝膽俱裂」。

    從中共景從者到加入國民黨,自稱「蔣經國學校」學生,掌權後利用黨國龐大資源,公開承認「餵奶水給民進黨吃」;更利用職權賤賣黨產,卸任後引發官司,最後由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入獄擔責,他卻脫身。上千億台幣蒸發,部分進入他名下的智庫,部分不知所蹤,加上法國拉法葉購艦案醜聞,在清廉與貪腐之間,他也留下千古之謎。

    李登輝好學求知慾強,康乃爾大學博士論文雖出自三人代筆,他確實精通日文、嫻熟英語,政務繁忙也不間斷閱讀,從中擷取治國和權謀陰柔之術。他上任時頻喊「躍馬新中原」,充滿大中國情懷,後來察覺本土派不喜歡,改稱「經營大台灣,創建新中原」,玩兩面平衡。

    他的思維變幻不定,依附美日,兩岸關係從他派多位密使在香港27次溝通、互遞親筆信,終致嫌隙叢生。他改推「戒急用忍」,想切斷兩岸經濟臍帶,最後在美國說出「兩岸是特殊國與國關係」(兩國論),演變成1996年台海危機。

    李一生追求權力,權謀是尚,急於歷史留名,所以路線飄浮不定;重權謀、輕施政,更成台灣政壇的毒害,貽禍迄今。李登輝最早提「台灣生命共同體」 ,於今已成兩岸的現實。北京疑慮下,他的政策走不通就強調「不要為了天邊的彩虹,而踩壞眼前的玫瑰」,暗喻台灣和自己處境。李登輝回答本報系提問時,曾直言「台獨是中共逼出來的」,或是他心路歷程的感受。

    很少人知道,李卸任後極想訪大陸,重走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但兩岸嫌隙已深,無法成行。台灣和兩岸關係今天的處境,很多肇始於李登輝的播種和影響,中共對台政策不當也是原因。對照目前中共和香港的惡劣關係,是歷史巧合或李登輝有先見之明?

    如果台灣自絕於發展道路,李無疑是千古罪人;但台灣前途如因他啟迪而勃發逢生,李就是開創者和導師。他生前除了看到綠營壓倒性執政的優勢,台獨終究還是天邊的彩虹,只能憧憬,連想觀賞都瞬間即逝,台灣卻已踩爛了自己腳下許多美麗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