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與教會耶撚周旋的要訣


  •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3470

    在不少華人教會,荒誕狀況不時成為常態。耶撚狗黨狐群,強調把「大愛感性包容」、「正能量勵志益智」有機結合,彷似連約伯和耶利米也不符合成為基督徒的資格。耶撚分享如何經歷上帝帶領的經驗,幾乎等同於分享如何永續「小確幸」。的而且確,基督徒也不宜陳義過高地全盤否定「小確幸」的魔力,但若然一個常人在其中分享真實面對信仰掙扎的經歷,又或許希望稍為深入思考這種想法是否真的符合上帝的心意時,耶撚便急不及待以個人的領受去修正他的想法,形成一種以「小確幸」界定上帝價值的現象。

    在「永續」荒誕的情況下,每年也會有相當部分的人士因而選擇離去,但耶撚的另一特點,就是永遠認為離開自己教會/團契的人才是錯誤的一方,並以希伯來書10章25節的「不可停止聚會」經文,作為支撐自己論點的主要理據。然而,這種想法往往難以解釋為何有人選擇離開他們的教會而轉往另一間。當然,有些耶撚會空泛地回應指,每間教會也可能有其自身的問題,所以轉會不等於不會遇上問題。可是,若然根據那種邏輯來看,所有選擇移民的人士也是愚昧的,因為到了別的地方也不等同不會遇上問題。但稍有常理的人均知道,這種陳述連基本邏輯也站不住腳,遑論會是甚麼真知灼見。

    不過,不是每個看見問題存在的信徒也會毅然離去,有部分認為可以留在制度內推動改革。若然你是當中的一份子,謹記以下五點或許對你有少許幫助:

    1. 有心理準備不能迅速解決問題

    若然你所指的「問題」能夠輕易得到解決,那很可能是它根本不是甚麼重大的問題。真正的人際關係以至國際關係問題,往往不是站在道理正確的一方便得以解決。你認為有問題的對象,可能背後有人撐腰,又或許他們懂得「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如要與那些人周旋,具備耐性是必備但不充分的條件。聖經也沒有告訴你,凡是屬神子民的群體的問題就必然可以輕鬆得到解決。

    1. 不要認為單單具備道理便可得到廣泛的支持

    又或許應該這樣說,這個世界並不會確保你所說的具備道理,便一定會得到廣泛的支持。中共大搞特搞三面紅旗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一位名為顧準的知識分子堅持說一些不中聽的說話,結果遭打成「右派」和「極右派」(註一),最後在1974年12月3日黯然離世。縱然顧準離世已接近43年,但華人社群仍然未能完全汲取昔日荒誕的教訓。不過,反過來說,縱然在現今的教會講道理會遇上各樣的問題,但相比顧準的遭遇,也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故想到這一點,便需要再一次向顧準致敬。

    香港著名教徒沈祖堯在離任中大校長一職之際,拋出了「話到口中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的厚黑學萬能key,這句說話其實反映了不少華人教徒的心聲(註二)。諷刺的是,若然這種邏輯也能成立的話,那麼耶穌基督、先知耶利米和顧準也將會被定性為不懂「話到口中留半句,理從是處讓三分」了。

    1. 不是不可爆粗應對,但單純爆粗可能只能用作處理事態較輕微的事情

    面對耶撚不斷派膠,爆粗回應看似是最簡單直接的應對手法。然而,試認真想想,你在過往有多少次能單單透過爆粗成功地處理重要的事情呢?這裏並非膚淺地指出甚麼「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弗4:29)。有相當部分的耶撚在大放厥詞期間並不會夾雜任何粗口,但那些說話的污穢程度往往遠超於單純的講粗口。 只是華人教會潛伏着不少道德認字特警,若然你選擇了爆粗回應,焦點往往轉移至無聊的地方,而非集中在所說的話是否具備道理。

    不過,具體上仍要視乎你所挑戰的地方是否耶撚法利賽式的語言潔癖,但無論是出於甚麼原因,你也要有心理準備,一旦說了粗口,便會在教會面對更大的阻力。無論如何,面對那些因本文多次提及「耶撚」一詞而大興問罪之師的耶撚,就真的連「膠都費事畀」了。

    1. 多閱讀,且不要只閱讀與自己立場相近的書籍或文章

    耶撚的另一特點,是反智得來又唯我獨尊。在周旋的過程中,你或許會發現對方的認知和邏輯推理能力沒有最低,只有更低,長此下去你的水準也不免受到拖累,就好像一個職業運動員長期參與業餘賽事般,又或許你在此過程中認為浪費了很多時間。

    在這個情況下,無論你選擇繼續與對方泥漿摔角,抑或稍作暫停,你也有補充養分的迫切性。培養閱讀的習慣,就等同定時進食補充營養的道理一樣。或許有耶撚會曲解地引用「知識叫人自高自大」(林前8:1)的經文來為自己的反智行為辯護,其情況無異於毛澤東批評指「知識愈多愈反動」,但若然你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你便會明白惟耶撚的「愛心」能做低別人的道理(註三)。《時代論壇》去年10月18日引述基督教出版聯會的問卷調查指,受訪基督徒的閱讀量低於港人中位數(註四)。要知道,港人的平均閱讀量本已十分低,但基督徒群體的平均閱讀量較港人整體的還要低,這正正反映出問題的嚴重性。

    或許有些耶撚會反駁指,他們的日常生活已經十分忙碌,所以沒時間閱讀實屬平常事。然而,當他們要大放厥詞時,便忽然變得不忙碌,又或者認為在忙碌期間發表一些意見已是對別人莫大的恩賜,總而言之就不用就自己言論的真偽負責。毫無疑問,沒有人能精通所有的議題,但在不太熟悉的議題上,謙卑聆聽和學習是基本的信徒義務,大放厥詞兼敷衍塞責只會突顯你是個蠻横無理的耶撚。保持閱讀習慣的其中一個主因,就是為了避免在批判耶撚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變成了耶撚的一份子。

    無論如何,就正如不應偏食的道理一樣,真正的信徒不能只選擇看聖經或只看與自己立場相近的書籍或文章,否則你也難免出現視野狹隘的問題。要知道,部分耶撚也非全然不閱讀,但他們正正就是選擇性地看聖經和與自己立場相近的書籍或文章。在廣泛閱讀的過程中,理應不難發現,與自己立場相異的人當中也有高手的存在,與自己立場相近的也有些是立論奇差的人,從中可完善自己的想法和立論。這裏指的閱讀,只是吸收平衡資訊的一種辦法,每個人的特長也不同,關鍵在於如何避免反智得來又唯我獨尊。

    1. 不是一定要離開教會,但不要被「不可停止聚會」的荒謬演譯綑綁着

    其實,若然你選擇仍然留在上述狀況的教會,那便意味着以下最少一點:一、你仍然未死心希望帶來一些改變;二、你認為教會仍然有部分地方能夠吸引你;三、你尚未找到一間更好的教會;四、你有自虐傾向。

    但不論你處於甚麼狀況,最重要的始終是反覆問以下兩點:一、留在現在的教會是否仍有助你親近上帝;二、留在現在的教會是否會窒礙你實踐真正的信仰。其實是去是留,並沒有哪個選項必然較另一個更好,具體仍然要視乎你的處境而定。但耶撚覺得自己前往另一個地方便是上帝的呼召使然,別人轉往另一個地方便必然是叛教所為,那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走筆至此,可能有部分耶撚覺得筆者嚴重傷害他們的感情,但筆者不能因為他們擁有一顆玻璃心的緣故而放棄繼續追尋真理。若然認為有任何說得不對之處,歡迎在公開場合交流。又或許有些信徒質疑,全文並無提及倚靠上帝和祈求聖靈充滿的重要性,這變相是以個人的血氣去行事。但這兩點在實際上很難驗證得到,輕輕提及的話,則很容易淪為互扣帽子的工具。既然真正的信徒和耶撚也不會在口頭上反對這兩點的重要性,筆者在此就不大花篇幅提及了。

    註釋:
    註一:楊庭輝、郭文德:〈顧準逝世快將43年 中共逆天再搞大躍進〉,載《信報》,2017年11月21日,頁A19。
    註二:張國棟:〈沈祖堯缺乏一位大學校長應有的堅持、風範和眼光〉,載《立場新聞》,2017年11月19日。
    註三:楊庭輝:〈人際關係與國際關係的關係〉,載《時代論壇》,2016年11月23日。
    註四:陳盈恩:〈閱讀習慣調查首階段結果公佈 基督徒閱讀量低於港人中位數〉,載《時代論壇》,2016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