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大家要公道少少,人同自己背景相近嘅人共情好合理啫
當年爆武肺支那人咪一樣擺撐警共匪李文亮上神檯 :golden-agree:
1911 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結束超過兩千年的帝制時代,令中國走向現代共和。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受到中共和台灣傳統建制的肯定。可是,回到當年,在外國記者和傳教士眼中,這場浩瀚的革命,是無分老幼的種族滅絕,只是在漢族中心史觀下,當年革命黨對滿族人大屠殺被遺忘了。
辛亥革命除了是一場民主革命,也是一場民族主義革命。同盟會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驅除韃虜」就帶有強烈的排滿色彩,台灣社會學家那思陸認為孫中山是漢族民族主義者,把中國視為單一民族國家。鄒容的代表作「革命軍」就寫道要「誅絕五百萬有奇披毛戴角之滿洲種」;國民黨元老張繼也講過「吾願殺盡滿洲人,以張復仇主義」。
康涅狄格大學知名漢學家沙培德(Peter Zarrow)的研究指出,在革命黨人眼中,排滿主張有其必要。因為滿清的權力結構,本來就帶有種族主義色彩,作為統治者的滿族人佔據朝廷及軍中要職,過著奢華生活,又把滿人習俗強加於漢人身上,例如留髮辮;而且在列強侵華之時,滿族人甘願出賣漢人土地和利益,來令他們的統治地位苟延殘喘。
當時,年輕知識分子廣泛傳閱「揚州十日記」和「嘉定屠城記」,這兩本書了講述 17 世紀滿清入關時,對漢人所作的暴行,例如屠殺和強暴。沙培德形容,知識分子透過閱讀這些書本,共同經歷了集體創傷,又結合當年自身遭遇,強化了他們的漢族身份認同,並把所有滿人當作代罪羔羊。學術期刊「滿族研究」就曾有文章指出,「揚州十日記」一書紕漏極多,只屬虛構小說;學者普遍強調,不應以此為嚴肅史學著述。
最終,當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義爆發,戰火蔓延全國各地,多個城市都出現屠殺滿人的畫面。日本歷史學家宮脇淳子寫道,滿洲人在各地時遭虐殺,因為曾為清朝的統治階級,而被當作復仇的標靶。11 月 11 日,「紐約時報」記者描述南京的慘況,燒殺搶掠,數以千計的滿人,不分老幼,甚至是嬰兒,都被無情地殘殺,這場大屠殺乃現代史中前所未見。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歷史學家路康樂(Edward J.M. Rhoads)的著作 Manchus and Han 寫道,當各地滿城陷落,革命軍會要求長得像滿人者念「666」,如有滿人口音的立刻處決。一名滿人婆婆求情道:「殺死我們這些沒用的婦女和孩子,你們能得到甚麼呢?為甚麼不釋放我們以顯示你們寬宏大量呢?」士兵們聽罷,有所動搖,但還是把她處決掉。
路康樂引述一名英國傳教士在西安的見聞,旗人士兵知道反抗也是無謂的,於是放下兵器,跪在地上,哀求革命軍放過他們,可是他們跪成一排,被無情地殘殺。富有的漢人會抓捕滿族女孩做奴婢,窮困的士兵也會強佔滿族女子為妻。有些滿族家庭會把女兒裝扮成漢人,但由於她們沒有纏足,很容易就被發現。後來,回族人也加入革命,一同燒殺搶掠。
路康樂估計,單是西安和武昌,就分別有 2 萬和 1 萬名滿人被無情地屠殺,但是在南中國各地,例如廣州、荊州和福州,都有大屠殺的記錄,而且在革命成功後,還是偶有排滿事件。而根據中共官媒的數字,1911 年,北京大概有 60 萬滿人,但到 1949 年新中國建國,就只剩下 3 萬人。滿族勢力和這段辛亥大屠殺,都在歷史長河中被湮沒,宮脇淳子就評論:「辛亥革命後,滿洲人自己卻彷彿經過『民族淨化』一般,幾乎不復存在。漢民族對滿洲民族的虐殺,還處在幾乎沒有受到研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