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大家要公道少少,人同自己背景相近嘅人共情好合理啫
當年爆武肺支那人咪一樣擺撐警共匪李文亮上神檯 :golden-agree:
我想很多人都意識到,我是傾向認為君主制是較好的政體,而現代的君主制就是君主立憲制。那麼,依我們最接近的可能性,就是清朝。清朝也真的有過維新運動想要建立君主立憲制。
可惜的是,他應該是不可行的。
我看討論有人指出了,大清之所以不能轉成君主立憲,是因為君主並不是漢人,而是滿人,這點也真的是正確的,這就是原因。當然這自然引起一個疑問,因為英國皇室基本上也是外來的,那為何漢人不能接受滿人君主?況且也真的被大清統治了二三百年了。
事實上,不是所有漢人都接受不了大清,熱愛大清和熱愛他的皇帝的漢人多的是,不論是文武百官,或者是維新派,或者是「退想齋日記」的作者,都是熱愛大清的人,大清在漢人的支持者當中非常的多。大清對中國的統治,特別是華北,是有足夠的感情基礎的。
我強調華北是甚麼原因呢?因為在華南,情況就比較複雜。因為華南發生了一場很重要的戰爭,那就是太平天國戰爭,被喻為十九世紀最血腥的戰爭。太平天國戰爭,對於清朝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他造就了上海,他造就了慈禧太后掌權,造就了香港第一次人口爆發,也造就了廣東成為革命的輸出地。可說晚清的命運,全都是在太平天國戰爭奠定的。
其中太平天國雖然戰敗,但是他遺下了大量的支持者與殘黨,這些人一方面在大清統治下低調生存,另一方面他們留下了一個重要的思想遺產,就是排滿主義。因為太平天國戰爭,華南的社會有大規模的分裂,畢竟在這場戰爭中,不同地方的人分別支持過太平天國與清朝,他們的衝突延續到太平天國戰爭之後,廣府人與客家人的土客戰爭就是太平天國的延伸。
太平天國不會復興,但是不願接受滿人統治的思想則被深植,在太平天國之後,殘餘的士兵在南方散佈的思想,第一是排滿,第二是崇尚明朝漢人政權為正統。畢竟太平天國叛離經道,他們就把自己寄詫在一早消失的明朝。這種思想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在廣東散佈,最終受他們影響的下一代,就是革命黨的源頭,孫中山就是很好的例子,革命黨不少都崇尚洪秀全,革命黨把自己代入明朝的繼承者,太平天國的接班人,而他們的核心不是甚麼民主共和,而是將一切不好的東西遷怒滿人的排滿主義。
是否排滿,也成為維新派與革命黨之間的衝突位,現實的清朝滿漢一家,維新派看不到排滿的價值,但革命黨的基礎建立在排滿之上,也沒辦法向維新派讓步。對於我們後世的人而言,君主立憲還是建立共和都是現代化政治改革,兩個任何一個成功都可以了。
但對於那時候的革命黨而言,他們不會想見到成功的君主立憲,因為那意味著共和革命的永久失敗,他們寧可君主專制,使革命還是可能的。也就是說,革命黨及他們的廣大支持者們,絕對有動機去破壞君主立憲,而他們在華南的普及相當的龐大。太平天國遺下的仇恨,令滿人君主立憲不成立,因為他們不可能愛這個他們仇恨的君主。
事實上清朝大部份人都是樂意和習慣受君主統治的,那是當時的現實,而滿人是否當皇帝卻變成了很嚴重的矛盾,大部份人需要君主制,但是有相當部份人不能接受滿人皇帝,這是無法調解的。
我們一直讀課本所講的語境,都引導我們感覺好像是大部份人想要民主共和,從清朝專制解放,袁世凱去稱帝,是一種逆反歷史潮流的行為。但事實上,當時大部份人都不介意和習慣被君主統治,你就會看到為何袁世凱會想要稱帝,答案就是「滿人君主立憲不成立,那皇帝是漢人你們就沒問題了吧?」,那個漢人就是袁世凱了,推翻清朝,有實力的北洋將領,不是我袁世凱,你們還有誰有資格呢?
大家都很多時都忽略了,袁世凱稱帝,想建立的是「現代君主立憲國家」這回事,只覺得他是想當以前那種皇帝,其實袁世凱想當的是現代君主,即是像泰王,或者是英女王那種,而不是還珠格格的乾隆皇。然則,革命黨也沒有接受,經歷了這麼多,死了這麼多人,如果君主立憲成立,不管是滿人還是漢人,革命黨都會失去了地位,所以他們也必然的反對君主立憲,是否漢人滿人已不重要了,而是君主立憲本身就是與革命黨的利益對立。因此有了革命黨,就不會有君主立憲。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第一件事回國就是祭明皇陵,意思就是,唯一可以當中國皇帝的就是明宗室,而他們已不存在了,所以再也不應該有皇帝,是不是立憲根本就沒有關係。中國不是只有漢人可以當皇帝,是只有大明天子才可以當皇帝,但已不存在大明天子,以後中國就不會再有皇帝。袁世凱是漢人也不能。袁世凱與北洋政府從來都不在意甚麼明朝,這個概念是非常南方的。
所以這實際上南北意識形態的對抗,中華民國一開始就南北分裂,就是太平天國埋下的後遺症,這個明朝繼承者的自我投射也是為何中華民國的首都會是南京其中一個原因。革命黨誰也不是大明天子,要當明朝繼承者的唯一方法就是共和國,所以清朝之後的中國,只能是個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