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防線係由一個個細節砌出嚟,拒絕「打造」明顯區分敵我
:golden-bye: 絕大部分台灣、支那內容直接唔駛睇
這個「支那」的名字,這兩天又被媒體拿來炒作。嘉義市政府的社工在噗浪留言「一個人先發五千,同事立刻嫌太多,支客果然受到討厭」,被視為帶有「輕視、不禮貌」的意味。但查查維基百科,支那(梵文:cina),亦作至那、脂那等,一般出現在漢譯佛教經典中,原為隋唐時佛教僧侶的一種漢字音譯;通常認為來源於「秦」發音的轉變,也可能來自「晉」(chin)。歐洲語言中,基本上也都是China。
清朝統治時,在日本的China留學生與反清革命家們,還都以「支那」標誌出身國,拒絕承認自己是「清國人」。如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1904年宋教仁在東京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梁啟超1899年寫的《憂國與愛國》中也有日本人稱Chinese為「支那人」的紀錄;另如孫中山的革命夥伴,日本人梅屋庄吉,在辛亥革命成功後在日本發起成立「支那共和國公認期成同盟會」,敦促日本政府承認中華民國,那時的「支那」顯然沒有侮辱之意。在以下這封孫文寫給日本首相大隈伯爵的密函中:孫文同樣自稱「支那」 29 次;對支政策 1 次;「支那」革命黨 1 次;「支那」國民 2 次;「支那」人 1 次。總計: 34 次。
1919年五四運動之際,才有一些China愛國志士上書該國政府,要求日本不得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國」的說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官方以「支那」稱呼China,所以Chinese才開始認為「支那」是對China的一種蔑稱。於是于右任主張將「印度支那」稱為「中南半島」,郁達夫也在《沉淪》中深切描述他對「支那人」一詞給他的侮辱感。
總而言之,認為「支那」一詞帶有「蔑視」意味,是二次大戰時、代表Chinese對抗日本人侵略的一種敵我意識與情感;但真正帶有「歧視」意味,反而是「中國」一詞,這個詞明示China才是中央之國,其他地方都成了「蠻夷」。現在若硬要說,稱「支那」有「蔑視」意味,那麼明顯有「歧視」意味的「中國」一詞,更不該被拿來使用。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22174436/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108852
支那是地名,中國是支那帝國主義
都是中國人不用分那麼細
中國=支那
中國不是日本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