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大家要公道少少,人同自己背景相近嘅人共情好合理啫
當年爆武肺支那人咪一樣擺撐警共匪李文亮上神檯 :golden-agree:
前幾日,與很多香港人一樣,我在地球的另一端,以八小時時差收看叱咤頒獎典禮直播。
離開香港,反而比以往更留意香港樂壇走勢發展。近幾日輿論焦點,當然是些表演失準的歌手,以及有些跌眼鏡的頒獎禮賽果。
節目過後,不少人在為某些過去一年交出成績的歌手抱不平,也有些堅持己見,全力支持被批評的心儀歌手。
作為一個由細到大都鐘情選秀節目的業餘觀眾,由造星1的第一集開始,直至Mirror急速熱爆全港,再到目前似乎進入瓶頸期,我都以投入又抽離的角度參與。
是的,由造星第一集開始,我就覺得姜濤會紅,亦一路頗支持/關注他的發展。
藝人的支持度,無非由兩個大標準決定:實力,以及人設。如果藝人是一個商品,那麼他的歌唱實力便是商品的實用價值,人設,便是由故事歷史,以及文化影響的symbolic value。一個最好的商品,是同時擁有兩項數值;但至少擁有一項,都已經可以賣通街了。
楊千嬅就是一例。
以大笑姑婆形象深入民心,依靠「人設」上位的楊千嬅演出實力卻有目共睹地平庸;在與習近平握手等醜聞爆出,人設一旦崩塌後,歌迷會便人去樓空,演唱會門票要平價割售。
相反,陳奕迅以演出實力雄厚為人稱道,即使在新疆棉一役人氣盡毀,憑著高超的潛水功夫以及目前依然無可取代的樂壇地位,結果在最近十幾場演唱會重新獲得廣大歌迷的支持,場場爆滿。
事實證明,如果你有實力,即使人設被毀,仍可以找準時機,以高明的公關技藝挽回;但如果你的故事、形象被毀,而又不幸地在演出實力上沒有無可取代的位置,結果就是淡出在眾人的視野。
那麼姜濤呢?
姜濤在造星一時期,有一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訪問。當記者問他是否覺得自己是靚仔時,他平實地回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時我就覺得:嘩,咁靚仔都咁講,然後就對這個謙遜的年青人產生好感。
由沒有自信的小胖子,一路透過努力和專注,成為既有外貌、又有實力的唱跳歌手,附以內心溫暖、羞澀這種鄰家男孩的反差特質,故事和形象的完美契合,使他能跨越年齡層地吸引許多忠誠的粉絲。
但這幾個月以來,專注、認真、謙遜,無論如何都會將演出做好的這種人設,好像慢慢、慢慢地被剝落了。當然,姜濤的進行膝蓋手術時我剛好也有類似手術,有休養期間無法作有氧運動,加上情緒被傷情影響,體重變得難以控制真的可以理解(及同情)。
但在總括一整年努力的頒獎典禮上,作為最受香港樂壇中最被關注的歌手(沒有之一),把每一場表演做好,甚至是將「重要的」表演做好,是表達努力、認真的最低門檻。
在失準後,把握機會反省,真誠地向公眾說明哪些地方出錯,是亡羊補牢的手段。
結果,好像一切都沒有。
我覺得,這陣子,好像有些特質在他身上失去了——或者因為情緒、精神狀態,或者任何其他原因,令他被困在一個迷失狀態之中。
如果一個歌手失去了人格魅力,也沒有說服力強的實力,那麼飽受外界質疑,是可以預期的。
當然,在這兩個準則以外,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愛。
愛是不保留、不理性、不顧一切的,愛是包容、關顧,是突如其來,也是難以解釋的。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所有感染人的力量,都是從一丁點的感情用事出發。但這也可能令人盲目,令你愛的人失去了解自己的能力。正如現在還入場觀看楊小姐演唱會的,probably都是因為愛,不是嗎?
以姜濤為例,即使很多觀眾沒有到「愛」這位歌手的程度,他背後代表的流行力量、香港樂壇,是孕育我們集體認知、回憶、文化,甚至身份認同的素材。姜濤、Mirror,以及一切流行文化指標性人物的進步,實質上是香港作為一個標誌、文化符號的進步。
在愛與恨他的之間,還有主觀意願希望香港流行文化的門面人物持續進步,也會客觀地評價他表現的人。這些人,大多數,是對香港有感情的人,他們都希望見到當外國人講起香港時,不再是提起成龍,而是有一班後起之秀。
揹得起這種重擔的人,才真的可能成為巨星。我們都正期待著。
========
#國際連結
👉
訂閱Patreon,了解我的思想、工作、生活:https://www.patreon.com/nathanlaw
👉
訂閱「國際戰線頻道」 零時差緊貼最新動態:
https://t.me/HKinternationalfr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