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大家要公道少少,人同自己背景相近嘅人共情好合理啫
當年爆武肺支那人咪一樣擺撐警共匪李文亮上神檯 :golden-agree:
辯方傳召另一名專家,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就他與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合作撰寫的專家報告,李立峯指他主要負責經驗數據(empirical data) 的整理及分析,包括分析網上論壇「連登」的內容分析、焦點小組(focus group)分析、以及進行示威現場調查等。
由於李立峯作供的語速非常快,法官、控辯雙方律師先後提醒李放慢語速,以便各方抄下筆記。李立峯一度致歉,並笑指他也經常遭學生責怪他語速過快,引來庭上一陣哄笑。
有關「連登」貼文的分析,李立峯指由於相關貼文眾多,同事會先撰寫電腦程式,協助他下載貼文,再由他自行分析,而他曾要求同事以「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香港獨立」及「五大訴求」等關鍵字搜尋貼文。
而就焦點小組討論分析,李立峯則解釋指這屬於社會科學中的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他共邀請了40 人參與,將他們分為 7 個小組,每組 7 至 8 人,當中三組為一般小組,即擁有不同背景的示威支持者,包括不同年齡、性別、工作等。其餘四組的成員則由單一背景組成,分別為年輕人、社工、中小學教師及傳媒工作者。而討論的題目包括他們對不同示威抗爭活動的口號如何解讀,包括涉案的「光時」口號。
三名法官連番質疑焦點小組討論分析的代表性,包括人數只得 40 人及參與討論的人是否講真話,當中法官彭寶琴表示,李詠怡教授早前曾供稱,選舉口號的設計是開放性,邀請接收者賦予口號不同意思,故質疑焦點小組研究的有效性。
李立峯解釋指,焦點小組的討論,有助了解參與者如何就某個課題,建構他們的意見及表達自己,從而反映他們對某件事的看法,並指分析的重點並非參與者所言是否真實,而是他們如何表達自己,強調不能假設每個想法背後,只有一個真實意思,故焦點小組討論可展現參與者不同的思路及想法。
李立峯又舉例指,其中一個焦點小組的參與者,曾提及他最初於社會事件中並不會叫喊「光時」口號,因他覺得該口號或與港獨有關,正如他會使用「雨傘運動」而非「雨傘革命」,因他覺得「革命」一詞有推翻政權之意。但隨著社會事件不斷演變,他亦開始叫喊「光時」口號,強調自己並非支持港獨,而是認為「光時」可有其他意義,包括他叫喊該口號時,會感到與其他人有所聯繫等。李立峯表示該例子,可顯示參與者理解口號的複雜性及多樣性。案件明天繼續。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ourt/不斷更新首宗國安法案李詠怡不同意-malcolm-x-屬分離主義者-官叫停控方提問稱與案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