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燈

    SeVen

    • 註冊
    • 登入
    • 搜尋
    • 分區
    • 分區
      • 分區
      • SeVen
      • 689
      • 777
      • 1416
      • 19
      • 167
      • 11
    • 熱門
    • 最新
    • 標籤

    反疫苗宣傳:陰謀論不必以理服人 事實核查還有效嗎?

    SeVen
    1
    1
    321
    載入緊更多帖文
    • 從舊到新
    • 從新到舊
    • 最高票數
    回覆
    • 喺新帖文回覆
    登入後回覆
    此主題已被刪除。只有擁有主題管理權限嘅使用者先可以睇。
    • 匿名者
      匿名者 最後由 編輯

      「疫苗已經殺死幾百萬人」、「研究疫苗的人企圖將微晶片植入人體內以控制人們的行為」這些圍繞新冠疫苗的各種陰謀論聽起來荒謬至極,卻在近幾個月不斷進入公眾視野。在其背後,與接種疫苗來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科學共識背道而馳的反疫苗運動早在新冠疫情爆發的幾百年前就已經萌芽,而如今又在這場infodemic(信息瘟疫)當中大行其道。然而,社交媒體時代下反疫苗論者的精明策略,卻讓這場性命攸關的資訊戰前途更加渺茫。

      反疫苗宣傳的幕後

      不久前因充斥着關於疫情和疫苗的不實資訊而引起軒然大波的「Plandemic」紀錄片(片名將英語「pandemic」與「plan」結合,意在指出此次疫情是人為設計製造而成),大概是這次疫情中最有影響力的宣傳品之一。這個長達26分鐘的影片在在5月4日被最先發布到Facebook和Youtube等平台上,儘管發布者是一名叫做Mikki Willis的毫不知名的電影製片人,但很快影片就得到幾個追蹤者數量眾多的專頁和用戶的轉發引發風波。

      儘管後來各平台均將影片刪除,但在此之前視頻已經在這些平台上收穫了超過800萬播放量。除了這一個影片外,社交媒體上自稱醫生、醫療從業者或是醫療自由宣導者(health freedom activist:認為人們有選擇是否接受醫療措施的倡議者)的網路紅人通過文字、播客(podcast)、影片等多樣的形式向人們發出「警告」——如此規模龐大的宣傳活動是否有人在幕後操作呢?

      長期關注反疫苗群體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Kevin Roose認為,這些不實資訊的幕後推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有組織性和策略性。在Facebook和Youtube等平台將「Plandemic」影片刪除後,很快就有反疫苗群組的人開始修改網站上影片的資訊以繞開平台自動審核、刪除的程式。他在文章中寫道:「這些反疫苗人士一直在為此進行練習。」

      今年5月中旬,一項由美聯社和芝加哥大學展開的調查顯示,美國只有不到一半的民眾表示願意接種治療新冠肺炎的疫苗。而來自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反疫苗群組研究者Neil Johnson則認為,在近幾個月裏,Facebook上有10%探討疫苗的專頁已經轉向了反疫苗的觀點。
      事實核查真的有效嗎?

      不過,當這些不實資訊在進入主流媒體視野後,事實核查(factcheck)也相應出現。5月7日,Buzzfeed就發表文章,糾正反疫苗宣傳資訊當中的錯誤指控,隨後文章還被分享至63個Facebook專頁上。這種應對不實資訊的傳統機制就這樣奏效了嗎?研究者對此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在典型的反疫苗宣傳中,資訊正確與否、是否經得邏輯上的推敲或有沒有證據證明真偽——這些傳統的事實核查策略所針對的弱點都不重要。這是因為不少陰謀論的宣傳者都用上被研究者稱為「水炮策略」(Firehosing)的手法。

      「水炮策略」的制勝之道在於虛假資訊被大量散播並不斷重複,宣傳者在發布這些資訊時甚至並不需要試圖去說服觀眾或者讀者,只要「疫苗能殺死人」、「疫苗背後有強大的利益集團試圖控制民眾」這樣的資訊能盡可能多的被傳播出去,以至於當人們打開Facebook時看到有人分享、進入Youtube時系統自動推薦相關影片、點開Instagram時也有關注者轉發,宣傳者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這種宣傳方法蠻不講理,但卻是有效的。它利用了人們在面對海量且重複性的資訊時的倦怠感——尤其是那些原本對問題並不那麼感興趣的群體。通過把人們置於一個人面對一百個不講道理卻理直氣壯的人的對抗當中,勝負大概在爭吵開始之前就已經決定了。研究者認為,這種來勢洶洶的宣傳法,意在最大限度的佔據人們的注意力,而令人們無暇顧及網絡空間存在的與其矛盾的真實資訊。

      正如學者、主張積極擁護科學的社運組織March For Science(為科學遊行)委員會成員Lucky Tran所一針見血的指出的:「這種方法就是讓事實喪失力量。」

      何以應對?

      這種在反疫苗宣傳活動中被採用的策略並不是全新的構想,而是研究者在俄羅斯當代宣傳行為中所發現的策略。在由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發布的論文中,研究者明確指出,不要指望用真相來反制不實資訊。

      從效率的角度來看,捏造一則虛假資訊所需要的時間要比尋找證據證明該資訊的虛假之處要少的多。而主流媒體記者即便達成共識共同對抗這些來勢洶洶的陰謀論和偽科學、見招拆招,但無論這些事實核查的內容有多麼有說服力,已經形成的第一印象卻很難被改變。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人們在形成第一印象後遇到與其相矛盾的資訊時,更傾向於相信前者,且這種現象隨着時間的流逝會愈加顯著。

      那麼對這種蠻橫的宣傳手段,我們是否束手無策呢?蘭德公司的研究者提供了幾種可能的選擇,當中也許較為有效的,是試圖在觀眾在看到不實資訊前做到「先聲奪人」。

      比起在事後拆解為什麼關於疫苗的某個指控是錯誤的,在事前傳播關於疫苗的正面資訊、以及提醒人們注意陰謀論宣傳者可能採取的控制輿論手法更為有效——不實資訊的類型和指控雖然多樣,但卻也有不少典型的特徵:比如虛構一個惡意利用或者剝削民眾的利益集團、以及引述缺乏專業性的公眾人物、來源可以的資料等等。

      儘管人們無法預測下一個像「Plandemic」一樣的影片何時問世,但網路平台和研究者事實上在反疫苗宣傳的早期就已經察覺到了這一趨勢。既然如此,傳播學研究者以及網路平台或許有機會在動搖民心的陰謀論、偽科學氾濫或者產生更大影響力之前,為民眾打好「疫苗」。

      1 條回覆 最後回覆 回覆 引用 0 :   0 0
      • 1 / 1
      • 最早帖文
        最後帖文

      • 匿名者

        國際特赦:維族生抵港機場遇公安問話後失蹤 港府指沒入境紀錄、譴責抹黑詆毀
        SeVen • 匿名者 • 0 1 5

        1

        未有回覆

      • 匿名者

        出獄香港網台前主持人「傑斯」 定居加拿大卑詩
        SeVen • 匿名者 • 0 1 5

        1

        未有回覆

      • 匿名者

        美孚新邨晨運翁遭4刀賊劫萬元手錶 受驚回家報案
        SeVen • 匿名者 • 0 1 4

        1

        未有回覆

      • 匿名者

        美國司法部起訴兩人 涉協助北京令法輪功失免稅待遇
        SeVen • 匿名者 • 0 1 26

        1

        未有回覆

      • 匿名者

        國際特赦指1名由南韓來港維吾爾學生下落不明
        SeVen • 匿名者 • 0 1 21

        1

        未有回覆

      • 匿名者

        太囂張!中國特使李輝要求歐洲 接受俄佔烏克蘭領土事實
        SeVen • 匿名者 • 0 1 30

        1

        未有回覆

      • 匿名者

        戰狼再現 中国駐法使館匿名發文 批G7「經濟流氓」
        SeVen • 匿名者 • 0 1 22

        1

        未有回覆

      • 匿名者

        英國政府計劃減少移民人數 將禁部份留學生帶家人赴英
        SeVen • 匿名者 • 0 1 94

        1

        未有回覆

      • 匿名者

        國泰歧視風波3涉事空姐被炒魷 自稱機組人員發文怒斥乘客玻璃心
        SeVen • 匿名者 • 0 1 108

        1

        未有回覆

      • 匿名者

        「連登」討論區,均出現有網民發帖呼籲取消「器官捐贈登記」及造謠煽動不要捐血等 湯家驊:或干犯煽動意圖罪
        SeVen • 匿名者 • 0 1 91

        1

        未有回覆

      標籤 未解決 已解決 PGP Info
      SeVen討論區守則
      XsDen | AquA | Um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