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膠永續社運:民主運動不離妥協 「30年一事無成」錯誤認識累事


  • 蔡子強:民主運動不離妥協 「30年一事無成」錯誤認識累事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表示,由於政治環境令人意興闌珊,將於今年退休,並淡出時事評論。在上篇,他寄語年輕人熟讀歷史,對前景不要輕言悲觀或樂觀。然而在訪問過程中,他亦不免提出「不中聽的意見」,勸諫年輕人在民主運動的挫折中,吸收失敗經驗。

    蔡子強說,過去十多年香港政治生態由激進力量主導,未學懂「進退有道」,甚至錯誤地指控「民主運動三十年一事無成」,結果愈走愈激,導致今日公民社會面臨全面肅清,一夕之間輸掉所有。他強調,無意責怪任何人,但希望大家冷靜下來後,可以給予老一輩民主派公道的評價,反思過去十多年來民主派走過的路

    背景:民主派2010政改一役後「裂變」
    要準確解讀民主運動的演變,須先了解一些基本背景:香港民主派政治光譜的「裂變」,始於2010年五區總辭及政改爭議。當時民主黨不參與「變相公投」、破天荒進入中聯辦談判並支持政改,被視為踏出與中央良性互動的重要一步,但同時受到以黃毓民為首的激進派狙擊。隨後2012反國教事件、2014年雨傘運動及後續的「退聯」和旺角騷亂等事件,激進力量全面抬頭。

    至2019年修例風波,激進力量已全面主導整個民主陣營,民主派政黨在群情洶湧下,在議會內外都與政府全面對抗,並與激進派出現一定程度的「合流」現象。

    自中央直接出手訂立《國安法》及修改香港選舉制度,伴隨一系列的執法行動,香港自八、九十年代以來一直由民主派主導的公民社會、社會輿論環境全面瓦解:民陣、支聯會、教協、職工盟相繼走入歷史,數個具代表性的民主派媒體亦悉數停運。以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的說法,香港正處於「肅清」時期,這是中央意識到過往對反對派的一套行不通,下定決心採取霹靂手段的結果。

    反思民主發展的「關鍵兩年」:良性溝通為何沒有後續?
    蔡子強並未正面回應以上背景,但認為民主運動走向激進化,是眾多不幸交集而成,不能全怪泛民「被騎劫」,也不能全怪年輕人,其中一點北京亦需要反思。他憶述,2010年政改方案通過後,民主派和北京的良性互動沒有後續,當時他曾向中央派來徵詢意見的人反映,需要有一些恆常的民主改革溝通管道,包括成立一個包括民主派的政制發展討論平台、設立民間多方政制溝通平台,結果兩件事都沒有做。

    正因為政改一役後,特區和中央政府好像「拎到票通過就完」,沒有後續,結果民主黨於2011年區議會選舉、2012年立法會選舉失利。時值兩地矛盾升溫,由民生層面擴及到政治意識形態,進一步激化民主運動。隨後再發生一系列事件,包括戴耀廷提出「佔領中環」;北京於2014年發表首份一國兩制白皮書,首次表示對港擁有「全面管治權」,同年人大常委會頒下「8.31決定」,再爆發佔領事件,北京與民主派的政改談判已全然決裂。

    「你要說服外界溝通和讓步有用,就要展示出一些實際成果,否則根本反駁無力,整個版塊被『夾』過去激進派那一方。這一點我有少許同情泛民,他們的處境確實有很大困難。當舊有的路線被攻擊得體無完膚,大家自然就會試另外一個派別的方法,結果就是今日這種景象。」

    為老泛民平反:30年民主運動嬴了很多
    蔡子強亦提出一個重要看法:一些年輕人以往動軏指控老一輩民主派「30年民主運動一事無成」,這觀點絕對是錯誤的,必須平反。

    他指,年輕人應該撫心自問,眼見香港過去一年多失去的事物,有沒有感到唏噓。如果答案是「是」的話,還憑什麼去批評老一輩民主派「一事無成」:「公民社會、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有限度的民主選舉,這些你以往take for granted(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我們年輕時代是沒有的,30年民主運動其實贏得了很多東西。但短短一年多,我們就輸盡了這30年所得到的東西,而這些事物相當珍貴。」

    蔡子強指,基於對過往民主運動成果的錯誤認識,導致一些人「太過心雄」,在爭取民主的過程中不懂得知所進退、因時制宜,將運動推向極端,覆水難收。

    其中,蔡子強提到部分年輕人極度抗拒任何形式的談判妥協,要求「一種完全無妥協的角力」、「贏就要贏晒」,事事要和對方「攤牌」、「曬冷」,但現實政治根本不是如此運作,「正如我當日(2010政改爭議)認同泛民和北京溝通,結果都是被人罵。」

    同樣的例子見於前年8月,當時民主派由於立法會延任,內部深陷「總辭」爭論。當時蔡子強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明反對總辭。當時是《國安法》實施初期、民主派初選過後不久,仍然是「抗爭派」氣勢最盛的時期,蔡子強的評論在政界引起大迴響,尤其受到激進派口誅筆伐。

    蔡子強坦言,雖然明知提出這些意見一定被激進派批評,但仍然認為有需要表達,「當你實力有限時,就不要動輒向對方『曬冷』,應該逐點逐點、長期地爭取,哪怕每次爭取到的東西很微小。當然,當時說出來是沒有人會聽的。凡事都想一次定勝負,次次都想反枱,但明明反枱是對你自己不利,因為你底牌什麼都沒有。當對方看清你實力不過如此,唯一的下場就是被清枱。」

    曾被學生反問「為何要認識中國」
    蔡子強續指:「這是一個全球範圍都適用的反省,一場『無大台』的抗爭運動,最後就會演變成『後衞政治』,一有危機時就集結起來一湧而上反對,像踢球『大腳解圍』,但下一步呢?沒了。沒有人集結這些力量,去換取實質成果。但你要推進實際改革,談判怎可能是『罪大惡極』的事?什麼都要贏盡所有,要對方『一敗塗地』,這樣子對方沒有下台階的,要麼就全勝,要麼就全敗,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對於以上種種,蔡子強會歸結年輕激進派三個不足:經驗不足、急於求成、對中國政治和歷史欠缺認識,尤其第三點。他憶述,數年前在政政系課堂上教授關於中國政治的內容,反過來被學生質疑為何要認識中國,一直覺得這個邏輯很奇怪:「明明你自己說,民主運動是在和中國交手,那怎麼可能不需要認識中國?香港所有問題都牽涉內地,竟然對內地沒有認識,真的有點天方夜譚。」

    將英殖留落嚟嘅嘢當係自己贏返嚟

    泛民經驗多、好了解中國又唔心急咁花咗30年,到頭來做到啲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