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抵制西方:北京地铁用拼音取代英文后的盛景


  • 短評:這就是小學生率領下的牆國首都

    --------------------------------------

    來源:https://news.creaders.net/china/2022/01/16/2441764.html

    题记:请我们记住此番盛景,值得载入史册——

    人民大学不再是“Renmin Univ.Station”,而是“Renmin Dɑxue ”。

    传媒大学也不再是“Communication Univ. of China”,变成了“Chuɑnmei Dɑxue”。

    亦庄火车站“Yizhuang Railway Station”,直接改为“ Yizhuɑng Huochezhɑn”;

    “Terminal 2” (2号航站楼)改成了 “2 Hɑo Hɑngzhɑnlou”;

    “Daxing Airport”(大兴机场)也变成了 “Dɑxing Jichɑng”……

    甚至“Ming Tombs”(十三陵景区)都改成了“ Shisɑnling Jingqu”。

    前一段时间,北京地铁悄咪咪干了件大事。

    走进地铁站,你会发现——站名上自带的英语翻译,几乎全部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则是汉语拼音。

    最明显的,当属站名中的“Station”全部改为了拼音“Zhan”。

    比如下图的魏公村地铁站,就从“Weigongcun Station”变成了“Weigongcun Zhan”:

    https://pub.creaders.net/upload_files/image/202201/20220116_16423877704611.jpg

    而且,方位词“东”、“南”、“西”、“北”也未能幸免:

    比如,北京南站——“Beijing South Railway Station”,就摇身一变成了“Beijingnan Zhan”。

    https://pub.creaders.net/upload_files/image/202201/20220116_16423877608018.jpg

    以各个大学命名的站名,也从“University”变成了“Daxue”。

    人民大学不再是“Renmin Univ.Station”,而是“Renmin Dɑxue ”。

    传媒大学也不再是“Communication Univ. of China”,变成了“Chuɑnmei Dɑxue”。

    车站机场的译名,更是“面目全非”:

    亦庄火车站“Yizhuang Railway Station”,直接改为“ Yizhuɑng Huochezhɑn”;

    “Terminal 2” (2号航站楼)改成了 “2 Hɑo Hɑngzhɑnlou”;

    “Daxing Airport”(大兴机场)也变成了 “Dɑxing Jichɑng”……

    各个景区地铁站名称更是直接使用了汉语拼音:

    原本的环球度假区,“Universal Resort”改为“ Huɑnqiu Dujiɑqu”。

    欢乐谷也改了,从“Happy Valley”改成了“ Huɑnlegu Jingqu”。

    甚至“Ming Tombs”(十三陵景区)都改成了“ Shisɑnling Jingqu”。

    这样的改动,引起了相当一部分北京市民的不满。

    有网友回复@北京地铁 官微,提出质疑:能改回去吗?

    许多网友说,北京人走在地铁里,除了三岁小孩,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拼音。

    双语译名本身就是为关怀外国游客准备的,现在需要的看不懂、看得懂的不需要,可以说是不伦不类。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们到了国外,遇到的全都是“克莱斯特彻奇爱尔迫特(Christchurch Airport)”这样的译名,难道不是也举步维艰了吗?

    这马上冬奥会了,外国友人来到北京,岂不是一脸懵……

    也有网友认为,本土化也有本土化的好处呀。

    最起码,跟中国人问路的时候,用“zhan”可比“station”要有用得多了,音译的实用性更强!

    各方评论,褒贬不一。

    冬奥在即,这一波“去英文化”操作,到底是为了方便国际友人出行,还是在试图在生活中实现去英语化,悄悄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呢?

    前段时间,光明网也对此发出了质疑的声音:

    “这种翻译的受众究竟是谁,对方便沟通的意义有多大,对这些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的问题,不妨进行一番考量。”

    不久前,CNN也对此进行报道:

    “在冬奥会前,北京地铁站的英文名称正被汉语拼音所取代。”

    “As Beijing welcomed 2022, residents in the Chinese capital noticed a subtle shift taking place in the city’s subway: on signs, the English word station has been replaced with Zhan, the pinyin, or romaniz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随着北京迎来 2022 年,中国首都的居民注意到城市地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标志上,英文单词“station”已替换为“Zhan”,拼音或罗马化版本的汉字。”

    目前来看,虽然并没有人提出这一改动与即将到来的2022北京冬奥会有关,但作为这一世界瞩目的赛事的主办国家,中国可谓是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又一次站在了世界的焦点。

    当下,“如何让世界更好地看到中国”,的确成了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国际化?还是去英文后的本土化?

    当下若是没有个定论,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十四年前……

    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与国际接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在国内兴起。

    面对着数以万计的外国游客,从赛场上的运动员到80岁的离退休老人,人人都能说英语,大街上的大爷大妈见面都能说一句:long time no see!

    而在奥运会开始之前,北京政府也发起了一场活动——

    “全民参与,纠正公共场所错误的英文翻译”。

    于是,这一年,公共场所中令人匪夷所思的Chinglish被狠狠修整,公共场所的路牌也增设了双语指引,乃至中、英、日、韩四种语言。

    然而,十四年过去了,曾经被严格整改的英文翻译,又换回了我们熟悉的汉语拼音。

    拼音还是英语,“Terminal”还是“HangzhanLou”,“Temple”还是“gong”——

    究竟是文化自信,还是时代的选择?

    你们怎么看,更倾向于哪种?在评论区,和大家聊一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