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大下岗


  • 除了前三十年引进的工业设备在市场竞争中毫无竞争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前三十年国企培养的不是产业工人,而是一群薪水小偷。

    如果是薅资本家的羊毛没问题,薅死那些苟日 的,但是国企工人“磨洋工”,薅的可是全国人民的羊毛,更直白的说,是城市工人割农民的韭菜。(前三十年农业人口超过70%)

    千万不要听那些国企老工人美化自己。

    从整体数据上看,当年整个国企工人群体实在说不上优秀,合格都勉强(虽然都是国企,上海效益还不错,但是东北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到一半):

    大批商品“走后门”的问题被披露出来,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一是商品“走后门”的现象蔓延迅速、涉及面很广,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问题。

    据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对北京、陕西、四川、湖北、山东l51个基层单位的调查统计,“在151个企业单位6572个职工中,‘走后门’的有4926人,占职工总数的72.87%”。———《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7期,作者:钟健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反商品“走后门”运动》

    要说国企工人多有责任心也不见得,《是,大臣》第二季第一集里吉姆·哈克对自己管辖下的仁爱医院建成18个月居然没有对外开放,医院没有一名医生和护士的情况下还有500名行政人员感到震惊。

    殊不知,20世纪70年代,安徽真有国营化工厂建成十几年,一直没有投产,工人们也不着急,就在厂子白拿了十几年工资,晒了十几年太阳的事情。(合肥之于安徽,正如深圳之于两广,这俩都是满城式的殖民机构,是东北人的“奉献”)

    说完“小三线”,再说说“二汽”。

    “二汽”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为什么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投产?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汽”在选址问题上反复扯皮。

    我先声明,我绝对支持工人为了自身的权益要求“二汽”从十堰搬家的诉求;但是既然为了自身诉求把官司打到了周总理案头,就别吹“吃苦耐劳”了。

    如果真“吃苦耐劳”,至于把官司打到周总理案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