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大家要公道少少,人同自己背景相近嘅人共情好合理啫
當年爆武肺支那人咪一樣擺撐警共匪李文亮上神檯 :golden-agree:
撰文:書生
【人物誌】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的一生:不是君主制成就了伊麗莎白,是伊麗莎白成就了現代君主制
香港人熟悉的英女皇、「事頭婆」 伊麗莎白二世,於 9 月 8 日逝世,享年 96 歲。
消息震驚英國全國,很多人紛紛到白金漢宮外面獻花哀悼,英國幾間大媒都把色調轉為黑色。雖然君主制在英國一直飽受質疑,但英女皇仍然受到大多數英國人認可支持。
《經濟學人》指英國人也可能說不出其中原因,倫敦大西洋理事會高級研究員 Ben Judah 也向《華爾街日報》說,「很難解釋英國人和英女皇之間的聯系有多深」,「她出現在我們的貨幣上、我們的郵票上,只要有人記得,她就是我們外交的代表」。
Judah 說,「她似乎成為了英國人的精神上祖母,超越政治和階級」。
的確,英國人對英女皇的尊敬,並不是出於古代人對帝王一樣的祟拜,也不單純是基於她的王室身份,更多是因為她一直將自己的生命、強烈的責任感、決心與鼓勵,獻給她的人民。
▍沒想過當女王的伊麗莎白.溫莎
伊麗莎白.溫莎出生於 1926 年,經歷了二戰、冷戰、波斯灣戰爭、共產主義陣營崩潰、互聯網出現、中國崛起,最後隨著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戰爭再次降臨歐洲。
在這漫長但迅速變化的時代裡,她一共跨越了 15 位英國首相,見證整個世紀的動盪,也看著自己的帝國國力持續下降,國家也變得更為分裂,但她仍然能成功維護君主制,實在是極不容易。最為戲劇性的是,她從沒想過擔任英女皇,會成為她一生的命運。
BBC 回顧英女皇一生時,提到伊麗莎白早年只想做一個無拘無束、愛馬養狗的鄉村女孩。即使長大後,她穿上軍人制服,參與了二戰,也更多是為國而戰,而且她所履行的職務本來就是突破皇室對其生活自由的限制。
皇室生活似乎並不是伊麗莎白二世想要的,她也萬萬想不到父親會去世得那麼早。那是 1952 年 2 月一個陰沉的早晨,當時她和丈夫正在肯尼亞的一個狩獵小屋裡,忽然聽到國王的死訊,於是立即趕回倫敦。
根據她後來的回憶,她當時不知所措,因為一切來得實在太突然,但她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做一樣從未做過但必須做好」的工作——繼承王位。
很快,預感變成現實。1953 年 6 月 2 日,數百萬英國人看著電視首次播放的加冕儀式,鑲有 2,868 顆鑽石、重達一公斤多的王冠戴在她的頭上,她正式由伊麗莎白.溫莎變成世人熟知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
▍不是君主制成就了伊麗莎白,是伊麗莎白成就了現代君主制
每個人在自己時代裡都可能是不合時宜,但在現代,君主比任何人更不合時宜。
古時,君主擁有權威,具有實質政治權力。君主與平民的階級分明,王室生活秘而不宣。但當伊麗莎白登上王位時,英國王室的政治權力已經幾乎完全失去、人民日益追求平等地位,同時現代媒體興起,她必須時刻面對傳媒與公眾的監督與質疑,這些都是過往君主從未面對過的狀況。
而伊麗莎白二世是出了名對宮廷枯燥乏味的生活極不耐煩,她需要履行的公共義務「政治交際」也不是她擅長與熟悉。
沒有傳統的權力保護,沒有先例可學,只剩下歷史留下來的名銜;讓她撐下去,力保君主制,並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最長的君主的因素是什麼?
英媒 BBC 和《經濟學人》皆認為,不是君主制成就了伊麗莎白二世,是伊麗莎白二世的性格成就了現代君主制。
▍伊麗莎白二世展現出英國人認為自己最好的一面
伊麗莎白二世的性格是怎樣?踏實、謙虛、節儉、大笑、幽默、彬彬有禮,以及最重要的:「閉嘴」。
保持沉默,盡量堅忍,在現代媒體耀眼的目光下自然是種老派作風,不合潮流。一開始,英國國民似乎也對伊麗莎白的行徑不太滿意。
有人批評這是她刻意與平民保持距離;有人則曾對她繼承王位寄予厚望,希望她能重振國家的團結和聲望,應該分享更多自己想法。不過,伊麗莎白二世一直相當慎言,幾乎不談政治,甚至不表達自己的情緒,令失去實質權力的王室更顯黯然失色。
有趣的是,她的丈夫菲利普親王曾明確表示,伊麗莎白二世在私下是個擁有「快樂而不饒人之舌」,並有一些精彩的政治觀點。她之所以不說,是因為她明白做現代君主,更加要慎言,做好中立角色、管好言行形象,適時為國民發表鼓舞的演講,為國家終身服務。
伊麗莎白二世曾明言「我是君主標準的最後堡壘」,她不是在吹噓自己,是想說明這是她能為國民做好的公共義務。BBC 說得好,她向英國人展現的一面,正是英國人認為自己最好的一面:慎言但幽默、睿智但踏實、幽雅而有禮,這怎可能不得民心?
▍備受質疑下推行王室改革
當然,英女皇也有備受質疑的時候。由她走上王位開始,廢除君主制的聲音就不斷。有人認為現代國家不再需要迂腐的君主制,有人認為她太過「上流社會與階級性」,也有人認為王室沒有履行好其公共責任。
英女皇為此進行一系列改革,包括逐漸棄用「君主」,改為用「王室」稱呼,更拍攝了開創性的紀錄片《Royal Family》,令公眾認識到女皇一家的私下生活,大幅促進了公眾對王室的瞭解和好感。
不過,90 年代的一系列醜聞打破了得來不易的好感。 1992 年王室家族出現分居婚變,她最喜歡的住所溫莎城堡發生火災,演變成究竟由英女皇還是納稅人買單維修的爭議;1997 年戴安娜王妃之死,英女皇向來的沉默成為了公眾質疑的對象,大眾不滿她沒有發表應有的說辭。
結果,英女皇以演講一一化解危機。
1992 年她在公開場合說,「任何機構、城市、君主,不管是什麼,都不應該期望不受那些給予它忠誠和支持的人的監督,更不用說那些不支持它的人。但我們都是我們國家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如果監督是以溫和、幽默和理解的方式進行,那麼這種監督也同樣有效。」
1997 年,她罕有地舉行直播,表示對戴安娜之死感到哀傷,並從心底裡讚美已故王妃是優秀聰慧、對他人無私付出,及對其兩個兒子的奉獻。最終講話贏來了外界一致讚好的反應。
▍年邁的英女皇更願意談政治
進入 21 世紀,英女皇似乎比過往更勇敢談及政治。
2011 年她破天荒地訪問了愛爾蘭。這個地方曾為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但後來因獨立而出現武裝起義,英國與愛爾蘭因而陷入長年鎮壓及恐怖活動之中。即使愛爾蘭獨立後,兩國之間仍然交惡。
伊麗莎白二世在行程之中,先到都柏林的紀念花園,為愛爾蘭自由而戰的陣亡烈士獻花,在晚上國宴之中,又先用愛爾蘭語開場說話,表示英國與愛爾蘭的友好關係是永恆不變,結果贏得大多數愛爾蘭人的支持。
BBC 引述一名傳記作者稱,這次訪問之前,很難說英女皇有什麼重大成就,但這個判斷以後就不再成立,「四天的完美言行掃除了幾個世紀以來(兩地人)的敵意和不信任」。
2014 年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英女皇的身份令她處於尷尬的位置。有人認為她應保持政治中不表態,有人則認為她作為國王,應該維持統一王國的承諾。
伊麗莎白二世雖然沒有公開表態,但她私下對人的說話被偷聽到,她說她希望人們更仔細考慮未來的問題,暗示她不希望蘇格蘭分裂出去。
公投結果公佈後,她又稱,「現在,是我們向前邁進的時候,我們應該緊記,儘管有各種各樣的觀點,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對蘇格蘭的持久熱愛,這是幫助我們所有人團結起來的事情」。
▍英女皇的去世,也意味著英國輝煌時代的正式結束
英女皇曾在銀禧年時,回顧稱「當我 21 歲時,我承諾我的生命將為我們的人民服務,我請求上帝幫助我實現這一誓言。雖然這個誓言是在我青蔥歲月時作出的,當時我的判斷力還很稚嫩,但我不後悔,也不收回一個字。」
英女皇確實做到了這個誓言。即使在她生命最後時期,病痛開始纏身,她仍然在疫情時期鼓勵民眾,稱英國一定會戰勝疫情,「我們將和朋友重逢,和家人團聚,我們後會有期」。日前,她也履行職責,任命卓慧思為首相。
伊麗莎白二世一生跨越了英國社會及經濟的大幅變革,由她繼承王位,到她離開的這段時間,英國已經變得截然不同:帝國逐漸衰落,英聯邦也變得更加分裂,最近蘇格蘭又計畫舉行二次獨立公投。
《經濟學人》稱,「隨著她的離世,將英國與一個偉大時代聯繫著的最後一根線也切斷了。」這可能是正確的,但繼承她王位的兒子查爾斯(查理三世)近年也日漸變得成熟,雖然影響力遠不如其母,但時代正在向前,如英女皇演講中所言,最重要是人民能夠團結攜手前進,也許這才是對英女皇最好的敬意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