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大家要公道少少,人同自己背景相近嘅人共情好合理啫
當年爆武肺支那人咪一樣擺撐警共匪李文亮上神檯 :golden-agree:
因為前線作戰不利,俄羅斯正越來越被動,俄羅斯最重要的兩個「朋友」——中國和印度,在上合峰會期間都直言不諱為戰場局勢感到「疑慮和擔憂」,在烏克蘭持續反攻壓力下,俄羅斯不僅進行了二戰後首次戰爭動員,還不斷對烏克蘭與西方發出核戰威脅。
設想一下,如果俄羅斯能做好戰前準備,在一開始就把最近兩個月動員的「13.7萬+30萬」軍隊押上,現在還會這樣被動嗎?大概率應該不會。
如果一開始就把這幾十萬軍隊砸下去,情報工作再稍好一些,可能基輔早就被拿下了。這樣一來,俄方就完全掌握了主動:進,可以通過控制基輔代理人政府號令全烏,向烏克蘭西部進攻,將烏克蘭徹底去軍事化;退,可以以撤兵為籌碼,逼烏克蘭把非軍事化與不得反俄寫進憲法,要挾西方撤除對俄羅斯的經濟與金融制裁。
或者換一個設想,俄羅斯還是用原來的兵力,不進行戰爭動員,只要它一開始別把攤子鋪那麼大,就集中兵力在鞏固對頓巴斯佔領的基礎上向其它區域擴大慢慢蠶食(類似於當年日本侵略中國採取的「蠶食政策」),俄軍的弱點也不至於完全暴露,西方也不會一窩蜂的大規模軍事援助。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因為烏克蘭戰略縱深不夠,無法像中國當年那樣打持久戰,同時又因為雙方實力不對等,烏軍在東線戰場就會面臨極大壓力,很可能會面臨節節敗退的結局。最終,俄羅斯可能會付出一定犧牲,戰爭時間也會拉得比較長一點,但是戰爭結果不難預測。
但是很遺憾,歷史沒有假如,俄羅斯太莽撞自大了,俄參謀總部制定了一條和蠶食政策完全相反的作戰戰略,他們一開始把攤子鋪得很大很大,定了個非常高的戰略目標,想通過南北兩路鉗形開進,配合東部攻勢,一舉佔領基輔,拿下整個烏東,一下子激起了整個歐洲社會,對沙皇俄國及紅色蘇聯根植於心了幾百年的安全恐懼。
但另一方面,俄軍投入的軍事資源數量又完全支撐不起這樣的戰爭目標,再加上軍事科技能力太差,情報工作漏洞百出,對西方介入判斷失誤,在西方的軍事介入下,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動,最後沒有辦法,只能撤回南北兩路大軍,改全面進攻為針對頓巴斯地區重點進攻。
只是這樣一來,烏軍的士氣就起來了,俄軍的士氣就下去了,歐美看到俄軍表現這麼菜,在支援起烏克蘭來也更放肆大膽了,所以接下來的哈爾科夫戰敗對俄軍來說就不奇怪了。
這一敗下來,俄軍的士氣就更加低落,沮喪情緒開始蔓延,反過來烏軍的士氣就進一步更高漲,歐美這幫賭徒也打算在此投下更多籌碼。俄羅斯沒有辦法,只能不斷增兵,這就陷入了危險的「添油戰術」。
有個寓言故事,講的是有一個人犯法被懲罰,法官給他以下幾個選擇:一、吃五斤大蒜;二、挨五十下鞭打;三、罰款五十兩白銀。三選其一即可免罪。誰知犯人想都沒想先選了吃大蒜,吃到一半實在吃不下了,只能放棄;轉而選擇接受鞭打,結果打到一半,又覺得自己挨完打估計性命不保,又只好放棄。最後發現已經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罰款。這下每種處罰都試了一遍。
這個寓言故事對俄羅斯來說特別貼切,特別形象。俄軍這次在戰場上犯了很多錯誤,各種戰術上的錯誤讓人大跌眼鏡,但是其最致命的錯誤是戰略性的,戰略錯了,戰術上再努力,也很難成功,更何況俄軍在戰術上,在軍事技術上也不怎麼樣。
好在現在俄羅斯已經認識到了問題,開始做出改變。最近幾個月來,俄羅斯一直在收縮戰爭目標,普京對戰爭的訴求,已經從原來的「全面進攻」,收縮為針對烏東部、南部地區進行「重點進攻」,最近又進一步收縮為圍繞頓巴斯已佔領地區進行防禦作戰。
俄羅斯一邊做戰爭動員擴充軍隊,一邊通過策動公投,變更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四州的主權歸屬,把這片原屬烏克蘭的土地強行吞併變為俄羅斯領土,目的就是在擴張領土的同時,將核武器「合法」部署在這些地方,再以「自衛防禦」為由重塑戰爭合法性,打開核武按鈕,嚇阻烏軍進攻。只是他們能不能成功,還得看戰爭實踐檢驗。
那麼這件事對中國有什麼啟示呢?
戰略、戰術、戰爭科技等等方面的啟示都有,但最重要的啟示其實就兩條:第一條,殺雞要用牛刀,絕對不能用小刀殺雞,殺自己一身血,雞還在活蹦亂跳,要先霹靂手段,然後才菩薩心腸,如果把這個順序搞顛倒了,麻煩就大了。
第二條,一定要客觀認識、準確評估各方實力,做到「知己知彼」,千萬不能因為對方弱小就小覷對手,寧可把困難估計得高一點,困難一點,也不能盲目樂觀,尤其要當心被那些「政治正確」的催眠式宣傳或不準確情報誤導。
這兩條教訓,以後在萬不得已必須採取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的時候,對中國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