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大家要公道少少,人同自己背景相近嘅人共情好合理啫
當年爆武肺支那人咪一樣擺撐警共匪李文亮上神檯 :golden-agree:
在中美貿易及科技戰下,原本中國大陸利用香港作為「白手套」角色,但自美國去年加強管制高階晶片到中國後,中國很難利用香港這個轉口站,來彌補美國直接對中國晶片產業打壓所帶來的損失。 香港作為轉口港亦受到牽連。本台翻查過去3年台港貿易數據,發現去年底台灣出口香港集成電路,過去半年有5個月都是負增長。有分析認為,恐怕香港未來進口台灣集成電路,將會極之困難。而長遠來說,香港應要在全球科技業重新定位。
去年台灣對港出口650億美元 逾7成屬集成電路
根據台灣國際貿易局數字,台灣對香港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集成電路,佔總出口金額超過7成,以去年為例,台灣對港出口全年總額近650億美元,當中有492億美元是集成電路,佔近75%。
香港是台灣第二大集成電路出口地,第一是大陸。而針對香港,台灣出口集成電路到港的總金額按年上升。本台翻查過去3年數據,2020年有330.4億美元,2021年是446.6億美元;2022年則再上升至492億美元。即使是每月比較,同期都有所增長。2020年1月,出口到香港的集成電路達20億美元;2021年1月增至33億美元;2020年1月增至38.2億美元。
台灣出口集成電路到港 過去半年中有5個月負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數字在去年下半年有下跌跡象,半年內有5個月都是負增長。去年7月,台灣出口集成電路到香港只有38.6億美元,比2021年同期的41.1億美元下跌約6%,而去年8月份出口金額只有34.3億美元,比前年同期下跌逾15%。去年10月開始,更連續3個月負增長。按整年計算,去年台灣出口集成電路到香港,金額最少是10月份,只有30.4億元,比前年同期下跌18.2%。這是近3年以來,首度連續3個月出現負增長。
學者:中美貿易戰下 香港轉口港角色受打擊
對於台灣集成電路出口香港金額在去年7月突然下跌,東亞國際關係學者、東京大學法學博士林泉忠接受本台訪問指,具體原因仍有待觀察,但相信與中美貿易戰下,美國對中國晶片市場的打壓有關。而按目前趨勢來看,假設未來幾個月都是負增長,意味香港進口台灣集成電路產量大減,這將會是一個警號。
林泉忠說:不單止對香港是一個打擊,對中國都是,尤其是這些敏感產業,入口(集成電路)然後透過香港再轉運中國,這本身對被打壓的中國來說是很自然的思路,但香港本身亦面對一個打擊,令(中國)很難尋求更加有利的轉口站,來彌補美國直接對中國晶片產業打壓所帶來的損失。
台灣出口集成電路到香港負增長 大陸市場卻上升
而根據台灣國際貿易局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台灣出口香港集成電路同期金額負增長時,銷往大陸市場卻上升。以去年7月為例,台灣出口集成電路到香港只有38.6億美元,比2021年同期的41.1億美元下跌約6%;台灣出口到大陸的金額有48.6億美元,比2021年同期增加逾35%。而去年8月亦有類似情況,台灣出口集成電路到香港只有34.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5.8%;相反大陸有5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多近3成。
台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向本台分析,這種一凹一凸的趨勢非常明顯,轉變並不尋常,仍需更多資料去掌握實際情況,不過其中一個原因有可能是廠商因應美國管制而作出調配。
曾志超說:我猜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規避美國管制的部分,這樣去移轉,比較有可能的原因是商品的管制,廠商要規避這方面的風險而作調配,只是現在突然美國加大出口管制的情況,它認為即使轉到香港也沒甚麼用,沒辦法規避出口管制的話,就不見得需要透過香港(轉運)。
翻查資料,去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晶片法案」,限制受補助的企業投資中國市場,以加強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去年10月,美國再推出迄今為止最嚴格的半導體產業出口禁令,令中國半導體發展受挫。
港澳同面對美國晶片禁令 料香港未來更難從台進口集成電路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政府對中國先進晶片及晶片製造設備的管制擴大至澳門,以避免中國利用澳門來逃避制裁。報道引述該規則指,澳門自1999年起一直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並且中國在經濟和商業關係方面給予澳門有限的自主權。這表明美國擔憂先進晶片技術可能從澳門轉移到中國其他地區。
東亞國際關係學者林泉忠稱,在美國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作出限制下,同時影響到香港出口,加上美國對中國實施晶片禁令範圍擴大至澳門,恐怕香港未來進口台灣集成電路,將會極之困難。
林泉忠說:連澳門都要實施限制,何況是香港?香港是更加受到影響,如果要期待未來像過去一樣,進口那麼多的積體電路的產品,我相信是極之困難。
香港製造業早於80年代已遷移到中國,港府數據指,香港電子零件產品實際有6成以上都是轉口到中國。《彭博》亦在2020年報道指出,內地的半導體進口中,有38%是透過香港取得。
台港雙方貿易陷損失?
本台早前就台港關係進行報道,2021年7月,台灣駐港官員因港府不發簽證而離港,台港貿易有可能受損。
一年過去,去年底台灣出口集成電路到香港有下跌趨勢,這對台港雙方貿易有沒有影響?台灣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曾志超認為,香港損失會較大。
曾志超說:它(台灣)一樣是出口,代工的量不會太大改變,而是發貨方式不一樣,如果以外商來講,它不透過香港,當然香港就少了很多轉口貿易的收入,運費、就業人口方面一定對香港造成衝擊,它是直接送到大陸,或透過香港送到大陸,對台灣來講沒有太大關連性。
美國政治風險顧問方恩格(Ross Feingold)就認為,這對香港經濟影響不太大,應關注的是整個台港雙邊關係的惡化。
方恩格說:從台灣運到香港的晶片的價格,再轉賣到第三地,這個金額看起來很高,但是實際上香港轉運而已,所以對香港經濟沒有帶來太多價值,我覺得影響比較大的,就是整個台灣跟香港的貿易來往和文化,甚至政治的雙邊關係,這個已經在惡化,連香港駐台北的貿易代表處沒有營運已經很久,台灣派官員到香港已經受很大的影響。
中美科技戰下 香港如何尋得出路?
在中美科技戰下,香港未來命運如何?可以如何突破困局?方恩格認為,香港失去轉運角色並非最大問題,而是長遠來說,香港在全球科技業該如何定位。
方恩格說:香港最大的問題不是轉運,而是香港之後在科技業長期的角色是甚麼,本來過去10年香港政府常說要變成一個科技中心,不管在經濟、軟體、半導體研發等,雖然有一些成功案例,但仍不及台灣、新加坡、南韓、日本,現在加上美國晶片的新限制,那之後香港在科技業到底能扮演甚麼角色,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方恩格認為,香港可以透過研發金融、貨幣交易程式等,在全球科技競爭,但受到美國禁令等大環境因素下,香港角色較為「被動」,恐怕短期難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