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女遊走全港公屋打卡 文字保育屋邨文化:唔想消失晒先嚟後悔


  • 任職傳媒的Aiko去年6月開始計劃遊走全港258條屋邨,至今已遊走逾70個。
    【Yahoo 新聞報道】公屋生活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年輕傳媒人 Aiko 為保留香港屋邨文化,去年起遊走全港屋邨,撰文記錄屋邨建築特色、歷史元素等。她開設社交媒體專頁與大眾分享遊記,亦希望替海外港人重遊成長地。Aiko 接受《Yahoo新聞》訪問時解釋,近年香港變幻莫測,目標遊遍全港258條屋邨,藉文字保育公屋面貌,「唔想香港變到更差,所有嘢消失晒先嚟後悔」。

    文字記者:盧珮瑤

    攝影記者:Oscar Liu

    Aiko在柴灣舊式公屋興華二邨受訪。該邨建於1976年,依山而建。Aiko甫踏出屋邨電梯,由山上平台高空俯瞰樓下馬路,獨特風景教她驚嘆,「呢度係繼家維邨之後,另一個我覺得別有洞天嘅地方!」興華二邨是她遊走的第54個屋邨。

    Aiko遊走興華二邨時,發現邨內仍保留英國殖民時期郵筒。

    移民潮啟發:好多人好掛住香港嘅嘢

    Aiko去年6月設立專頁「遊走香港屋邨誌」,自稱「目標為完成遊走全港258條屋邨的普通港女」。不過這名「港女」遊公屋並非只為「打卡」,「公屋除咗打卡點,仲有好多面貌值得大家去記錄同保存」。每次到訪一個屋邨,她均會撰寫一篇文章,連同相片與大眾分享。

    Aiko為香港留記錄,是受離港親友啟發,「好多人仲連繫住香港,仲好掛住香港嘅嘢,其實我仲喺度,係咪應該要做少少嘢?」雜誌記者出身的Aiko決定利用文字觸覺,記錄陪伴港人成長的公屋,「香港每3個人就有1個住公屋,就算唔係住,返學、返工都會經過,係成個社會其中一個階層嘅精神面貌」。

    Aiko初時只想遊覽舊式公屋,直至她無意中經過調景嶺健明邨。「健明係好無character(個性),典型和諧式公屋,所有嘢一式一樣」,但仔細遊覽卻發現該邨以「宇宙」為主題,例如設星形垃圾桶,邨內大廈以「明星樓」、「明宙樓」等命名。該邨亦不乏歷史元素,如鐘樓後的水池放置舊調景嶺碼頭4個石躉,更有金屬鐫字的牌文介紹調景嶺歷史。「行完呢條邨嘅insight(啟發)係,所謂新嘅屋邨,如果你無自己真正去行、發掘,你唔會知有咁多咁有趣嘅嘢」,故將目標擴展至全港258個屋邨,至今已遊走超過70個。

    最熟悉的陌生社區 重新欣賞成長地

    Aiko從小在公屋長大,「我對自己住嗰度係最無感覺」,但當她重遊最熟悉的寶達邨一帶,卻發現自己從未真正欣賞這個「家」,「用一個類似『第三身』、好抽離角度去睇,覺得有啲屋邨設施、規劃都幾得意」,如達祥樓的平台花園可眺望秀茂坪一帶風景,部份大廈以高空平台連繫,街坊下雨天也不用淋雨,「遊走嘅好處係畀自己分析同埋發現更多屋邨設計本意係點樣,街坊住得太耐反而會忽略咗呢樣嘢」。

    「當年沙田新市鎮發展,政府畀嘅自由度大,design(設計)以人為本好多」,Aiko每遊走一個屋邨,就會研究該邨背景、歷史、建築元素,有時會找街坊暢談昔日往事。她認為公屋最吸引的元素是「人」,「以前大家會叫得出隔籬鄰舍個名,邊個爭『大耳窿』錢,成班街坊會拎啲砂煲罌罉幫手......呢啲嘢唔係你可以喺英國、加拿大搵得返」。鄰舍之情或不復見,但Aiko指屋邨設計仍然保留人味,如舊式公屋的廚房窗大多面向樓下遊樂場,主婦可邊煮飯邊看小孩。

    Aiko指舊式公屋設計以人為本,如公屋廚房窗戶大多面向遊樂場,主婦可邊煮飯邊看小孩。
    海外港人道謝:我以前住呢度,感覺好親切

    Aiko開展計劃以來,不少離鄉別井的港人向她道謝,感激可透過其文字和鏡頭重遊舊地,「有人會話『我以前住呢度,有得行返呢度個感覺好親切』,好感動,原來我做呢個record(記錄)對其他人嚟講都係一件有意義嘅事」。為了留下更全面紀錄,她參考大量城市研究書籍,如《天空之城—香港行人天橋的觀察與想像》、街市研究書籍等,將遊走過程扣連香港脈絡。除了文字,Aiko亦計劃以拍片、資訊圖表等方式記錄屋邨結構特色。

    保育並非一個人的事,Aiko近日開設「遊走香港屋邨街坊同好會」facebook群組,讓市民分享不同屋邨歷史照片、遊走經歷,亦會定期開直播與觀眾交流,鼓勵大眾欣賞香港屋邨的風景。時代巨輪不斷向前,Aiko希望盡快留下更多記錄,「以前會覺得所有嘢十年八年都仲會喺度,而家我連一、兩年後會點都唔知」,建築可𣊬間瓦解,她寄望文字記錄可流傳後世,「我唔想香港變到更差,所有嘢消失晒嘅時候,我先嚟後悔點解唔做一啲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