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賣地收入大減 只及預期1200億收入的39.2%


  • https://news.mingpao.com/pns/港聞/article/20230220/s00002/1676830729800/賣地收入大減-儲備7739億「響警號」-中大學者倡徵銷售稅-稅務學會-應增稅務誘因吸外資
    賣地收入大減 儲備7739億「響警號」 中大學者倡徵銷售稅 稅務學會:應增稅務誘因吸外資
    2023/2/20

    【明報專訊】財政司長陳茂波周三(22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他去年預計今年度(2022/23年度)將錄560多億元赤字,但按政府最新數據,本港首3季赤字已達1832億元,財政儲備減至7739億元;政府主要收入之一「賣地收入」亦隨着近期多個項目流標而較預算大減。會計界立法會議員黃俊碩形容,目前的財政儲備數據已響起警號,預計未來3至5年能達收支平衡已「很理想」。有學者認為,政府暫時毋須考慮加稅或開徵新稅項,應集中吸引資金及人才來港。

    明報記者 馮樂琳

    本港兩大主要收入分別是利得稅及地價收入,每年收入各逾1000億元,隨後是印花稅、薪俸稅及投資收入。與2017/18年度比較,4項主要收入在2021/22年度都錄得增長,地價收入除外(見表2)。

    賣地收入為預期四成

    據地政總署賣地紀錄,去年下半年,先後有屯門大欖住宅地及啟德商住地以低價成交,今年1月赤柱住宅地亦告流標;去年4月至今年2月中賣出的12幅土地共收260多億元,連同截至去年底的補地價收入,政府地價總收入暫為近470億元,只及預期1200億元的39.2%。

    政府收入減少,開支未見減少。陳茂波早前在網誌透露,港府過去3年抗疫開支逾6000多億元。倘以平均每年2000億元計,該開支已高於本港稅收佔比最大的利得稅;以上年度為例,利得稅收入為1600多億元。

    議員:未來5年達收支平衡已理想

    黃俊碩認為,7000多億元的財政儲備等同約11個月開支,可說是已響起警號。黃稱,過去3年政府支出不少,加上資金外流,他預計未來3至5年能達至收支平衡已「很理想」,達至盈餘再儲錢則需時。他認為當務之急是吸引資金來港,以家族辦公室為例,雖達至若干條件可免稅,但有助增加間接稅收,例如其他投資收入、薪俸稅等,而長遠則有必要全面檢討本港稅制。

    浸大學者:倘人口老化需應對

    浸大商學院高級講師黃健明稱,目前財赤主要是周期性而非結構性,在可預期經濟逐步復蘇下,政府收入將改善,逆周期支出逐步減少,恢復收支平衡。但他提醒,假如人口老化引致未來出現結構性財政缺口,則有需要討論。他認為要應付非經常開支或短期基建開支,不宜改變財政結構,具有收益前景的項目則可考慮發債集資。稅務學會理事馬文珊相信,經濟復蘇下,稅收會隨之增加,因此暫時毋須刻意加稅,反而應增加稅務誘因,吸引海外企業來港,增加間接稅收。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預計,今年度本港幾項收入支柱不會理想,促政府思考可持續的收入模式。他建議開徵銷售稅,料每年可有逾百億元收入,亦可分散風險,並應參考新加坡做法,採取更積極的投資方案,進一步增加投資收入。

    (預算案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