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WHO難應付多變疫情 建議民主國家成立新國際組織


  • 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今天(11日)上午舉行「失控的世界:COVID-19 起源及因應」講座,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在會中表示,面對多變的COVID-19疫情,世界衛生組織(WHO)無法應對,且對不遵守會員國承諾的中國毫無約束力,他認為應建立一個以民主政權為主幹的新國際組織以因應疫情,重點在於彼此間能快速分享、回應資訊。

    前美國副國安顧問博明(Matt Pottinger)與前美國CDC病毒學專家楊小燕(Yen Pottinger)在講座中,分別從國家安全與流行病學領域的專業視角,共同探討 COVID-19的起源和因應措施,並省思如何建立具有韌性的治理體系,以面對全新的公衛挑戰,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也出席參與。

    博明表示,在他參與防疫時,他發現包括美國、台灣等國家都認為政治決策是障礙,應由專家帶領、回應疫情危機,但民主政權的優勢就是由民選領袖負責,有些例子最後證明專家有些建議是錯的,而做出政治決斷後,可彌補專家的早期錯誤,像關閉國境就是很好的例子,各國陸續開放國境,就是因為關閉國境絕對行不通,只會讓疫情進而影響到其他方面。

    博明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是個建立標準的巨大組織,但並非反應敏捷的組織,無法應對多變的疫情,且對中國不遵守WHO的規定束手無策,他認為應建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能夠彼此快速分享資訊。他說:『(英文原音)所以我們從疫情當中學到的教訓就是需要一個新的國際組織,不是去取代WHO,WHO仍然可以繼續他所做的,但我們需要一個國際組織,特別是以民主的政權為主幹,可以快速分享資訊、快速回應,而且是分享國際的回應,怎樣去對應新的疫情。』

    楊小燕則表示,科學家也可能會犯錯,她認為有些科學家過於傲慢,認為可用流感模式應對Omicron新病毒,但病毒不斷進化,人類對於病毒的所知也持續改變,因此人類面對病毒應保持謙卑。

    楊小燕肯定台灣成功的防疫經驗,並對台灣民眾戴口罩的遵從度感到佩服,她指出,如今疫情邁入第四年,Omicron具高度免疫逃脫能力,接下來防疫進入「疫苗階段」,各國對於研發疫苗、取得疫苗各有不同做法,她認為國家主義與疫苗開發兩者不該綁在一起,疫苗研發應放手交給科學家,而非自行決定不要使用哪種疫苗、堅持由自己開發,以證明國家能力,這對民眾、公衛而言都非好事。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56013